Image-uk.gif (9566 bytes) UK-衛兵.gif (4323 bytes)
教育展會場上的icons.gif (4006 bytes)

國內報紙報導謂1997年我全年赴海外求學人數約近三萬人,比十年前成長三倍,赴英人數97年有6,414人,比十年前的49人成長更高達130倍,根據赴留學國度的留學生人數比例,英國已成為我海外取經的第二大國。有鑑於越來越多的學子遠渡重洋負笈英倫,在人生地疏的地方求取新知,如何收集資訊、掌握海外求學生活與順利取得學位,已成為旅英學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本章簡略報導旅英期間應注意的事項,像攻讀學位、讀書生活、獎學金、伴讀配偶與子女教育等,希望對有意來英求學的同學有所幫助。

一、攻讀學位

來英求學的同學多數攻讀碩士或碩士以上學位,我國教育部承認的英國大學有107所,各校簡介(prospectus)除可去函索取以外,還可經由旅英同學會總會網站的「旅英同學會」項下聯結出去(參看第九章),參考各大學的網頁。

英國過去的教育基本上是走專才、菁英主義教育路線,有些多年從事教育的學者,認為英國的大學畢業生,其程度不亞於受美式教育的研究所一年級學生,其原因即為英國的菁英教育使然。英國有許多大學,歷史悠久、學術成就斐然,旅英同學若日後想在國內學術界發展,建議申請英國的三大名校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或倫敦大學就讀。英國向來對教育品質的維持相當努力,設有專職機構責成研究所、大學、與技術學院的評鑑,每年各大學經費分配的依據便是根據評鑑的總體表現而定。負責高等教育評鑑的單位,1992年以前是「大學撥款委員會」(Univeristy Funding Council - UFC)1992年因通過「擴充與高等教育法案」(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而改由「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 HEFC)擔綱。最近十年中數次的大學評鑑分別是198919921994、和1996。評鑑結果一向公諸大眾,所有領域的結果都以五分制表示,五分表示在此領域有些表現已達國際性的優越水準,其餘的皆達全國性的優越水準;五分加星號表示更卓越、優秀;四分是次佳,而一分則是最差的。目前各學校在1996年的排名,可在教育資料服務網站上查閱(參看第九章)。

全英國的大學除白金漢大學(University of Buckingham)為私立,餘皆為公立大學,學費全國公定,大抵文科最少(97-98年文科一年為6,711英鎊),法商藝術較高,科學與醫學最貴。英國教育採用學季(term)制,一年三學季為:秋季十月初開學、春季一月初、與夏季四月中,每學季大約十週(但牛津與劍橋大學只有八週),唸學士班的同學一般是照系上所開的課程按部就班上課。在蘇格蘭,大學部須唸四年,英國其他地區須唸三年(但有建教實習課程者,仍需四年),一年級末有資格考,通過才可升二年級,三年級末有畢業考,通過則可獲得學士學位。

許多同學可能台灣唸了某領域的學士(例如英文系畢業),到英國改唸其他領域的碩士(例如兒童發展),這種情形學校會要求先唸一個高等文憑課程(Diploma),為期一年,以充實此類領域的學術基礎。年末若考試合格,授予高等文憑,並接受繼續唸碩士班。

碩士一般是上課式的一年碩士課程(Master by Course),每學期系上開課,由教授講課,課上小組討論的機會很多。系上也安排由學者專家領軍的研討會,研究生可親炙學術殿堂裡的大師,此外,個人還須自己研讀、指導老師也會斟酌補充教學,學季內要交作業(course work)與專題報告(essay),年末要學科考試。每年十月開學,次年五六月學科考試,九月交碩士論文。一年三學季裡,第一、二學季開課較多,第三學季較少。碩士課程非常緊湊,每週上課的主題又大又博,指定的參考書單,單是一週的主題就常在五至三十本之間,一門課一般是一週二或三小時,老師上課只點到為止,要想深入必須自己多下功夫。課上小組討論非常盛行,旨在訓練學生思考、批判、綜合的獨立學習能力。比起台灣一般唸兩年或三年的碩士,英國這種一年的碩士課程負擔非常重。

一年研讀結束時的期末學科考試,對非英語系國家學生是一大挑戰,在短短兩小時內要回答3-5題申論題,起承、轉合、說明、批評、舉例均須條理分明,唯有靠平時多準備。期末學科考試的科目通常是自己事先選定。準備考試有幾個大方向,像平常的預習復習、參考考古題、考前猜題、溫習老師上課提過的重點、研讀老師的講義、重讀自己上課的筆記、與同學成立讀書會討論重點、猜題及討論答案等,對通過學科考試都有幫助。

By course的碩士課程須繳交大約兩萬字的論文,但不須論文口試,論文只要指導老師和一位校外老師通過即可。論文撰寫首先要慎選題目,從自己熟悉的領域、背景選題,因為不熟悉、不明瞭的題目可能耗時太多,非一年碩士課程所能竟全功。定題目以前,要多讀期刊文章和有關的書,它可以給你一些概念,哪些東西曾經有人研究過,若有興趣,踏著前人的腳步繼續走,由文末的書目,還可以找到更多類似的研究論文和參考書。寫論文時,若覺得萬事起頭難,自己的論文又是實驗性質的研究,可從方法篇(methodology)、實驗結果篇(finding)、討論篇(discussion)先寫,再回頭寫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最後寫結論(conclusion)和導論(introduction),寫作瓶頸可能會有突破。論文裡參考到的書目要列齊,不可錯漏;引用的統計數字宜用圖表表示,才會使文章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字數不求多,符合規定即可,重要的是內容與架構;論文不可有基本文法錯誤、或錯別字;論文應使用學術寫作形式,像多用由動詞轉化的名詞(development, standardization)、酌用被動式,少用第一、二人稱的Iyouwe為主詞;如何撰寫學術論文,可參考圖書館academic writing之類的書。論文初稿完成後自己最少還須修改、潤飾兩三次;各大學有論時計酬專門幫外籍生看論文的本地生,請其看過,再交給指導教授比較理想。

英國還有一種以寫研究論文取得的碩士(Master by Research,也叫M.Phil – Master of Philosophy),需時兩年,須寫報告及繳交四萬字論文,沒有學科考試,上課也不硬性規定,比起上課式的碩士,此種學位其報告及論文所佔的份量很重,類似小型的英國博士課程。這種課程第一年裡所寫的報告大抵是磨練文筆,讓指導教授了解你的程度、弱點,指導你需要加強的地方;自己的論文綱要會在數篇報告的寫作中慢慢形成。第二年的報告是根據第一年的成果漸漸擴張,深論要點並將各個部份前後整合而成。寫論文參考的書目要多,研讀文獻時要時時問自己:此作者的理論有何優缺點?我的論文可否利用其理論加以延伸應用?他的弱點我可否避免或發展出適當對策?研讀文獻時務必要以批評者的角度去看(critical reading),讀書筆記應馬上記入電腦,供論文寫作時引用。收集書目的方法很多,像圖書館裡電腦線上查閱與論文有關的有名大師(author name)和主題語詞(subject keyword)、同樣的方法再在圖書光碟上查一遍、審視所閱讀文獻的篇尾書目等等,查得的書目要加上摘要做成幾個版本存檔,供論文寫作時各種不同階段使用。所謂「幾個版本」,是指像以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序、和以論文章節排序;前者供論文最後的書目用,後者供論文發展架構時用,後者的好處是,它可以幫助自己明瞭是否論文的每一環結都已找到充足的參考資料,如果某環結的書目不足,很容易辨識並加以補充。參考書目須要書籍與期刊報告並重,因為內容上書籍涵蓋廣博精闢,而期刊報告則細緻深入,兩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英國的博士班為純研究(by research)取向,近來雖開始有「授課與論文」合併式課程,但還未普遍。 純研究的博士課程主要是研究生在指導教授指導下進行獨立研究。教授指導的次數,各個學校不同,由一週一次到一學季(十週)一次均有。最後要繳交至少八萬字的論文,一般須費時三、四年以上。研究生要上的課必須先與指導教授討論,上課可能包括碩士班開的課(class)、所裡的專題研討會(seminar)、和博士班研究中心的討論會,這些課旨在幫助研究生增廣、增深知識領域,並培養其獨立批判的能力,不算學分,上了課也沒有分數或成績單。雖說不強制上課,上課也不考試,但絕不能大意,完全不上課,對自己論文寫作畢竟有相當影響,而且唸七、八年才拿到學位的大有人在。研讀文獻多讀回顧性質的文章(review),這些是領域裡的大師寫的,會把該領域的來龍去脈完整的描述,觀念清楚,而且文後的參考資料也最週全,先看回顧性論文再看原創性論文(original paper),會有見林再見樹,不致迷離不清的優點。讀原創性論文可以了解最新發展,但要小心其中的假說、推論,可能還未獲致完全證實,引用時要份外小心。

博士論文題目一般是自己在申請學校時便已確定,學校也是根據這個題目安排指導教授、給入學許可。雖說題目後來可以再改,但若修改太多超過指導教授的領域,有時他會推辭要求換人指導。如果後來真的換了老師(甚至換了學校),學生須要多花時間和新老師溝通(及熟悉新學校),不管是只花半年、一年,無形中損失的時間頗不划算。但是在指導期間學生自己覺得不妥的也有,像是發覺指導教授無法支援自己的論文,原因可能是他太忙、對自己的研究沒興趣、或自己題目改太多他不能勝任了等等,不一而足;這時要弄清楚問題是否可以解決,如果多方嚐試後,問題仍舊膠著不動,只有忍痛另尋良師。無論如何,能事先多讀指導教授的大小論文,知道他最強的學術領域,並衡量自己是否願意以他的領域來做自己的研究範圍,總是或多或少可以減低與他互動時可能有的杆格,自己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也不致全然白費,不會忙了大半天,最後卻必須從頭再來,結果是一個博士學位真的唸了八年。

博士生研讀一年後,若研究進度理想經指導教授認可後,要繳交定量的論文參加資格考,正式成為博士候選人。各校資格考不儘相同,宜早向系上秘書打聽清楚。唸博士一直要到繳交論文、通過論文口試,始能獲得博士學位。英國高等教育對博士學位的授予非常嚴謹,同歐美各國一樣(甚至比歐美各國更嚴苛),要求論文要有原創性,對該領域要能有新知識的貢獻。

一般來說,指導教授覺得你可以提出博士論文口試時,他會建議你申請口試,口試日期為論文提交後六到八星期,口試時間為二小時,也有更短或更長的,口試完當天便知道結果。口試是一試定江山,宜充分準備,可從下列大方向著手:

  1. 口試前要非常熟悉自己論文哪章哪節說些什麼,在論文各處重要論點貼上有色標籤,以便口試應答舉證時容易翻閱;此外,要對校內外的口試老師(internal / external examiners)下些研究功夫,他們的專長、性向、近期的研究,近期發表論文(paper)的新意,與自己的論文有何相關,從他們所做過的研究來看自己的論文,想像他們可能提出什麼問題,自己要如何應答。另外,向指導教授申請模擬口試(mock viva),演練一下,對於減低口試時的緊張、釐清思路很有幫助。
  2. 口試當天衣著要得體,保持自然,從容應付不要急燥,聽到題目時多思索再做應答才能完整。多從自己的論文內舉證,可以表現自己對論文的信心,也能讓口試委員覺得你有兩把刷子,又能增進高分過關的可能。若口試教授對你的批評正是你的弱點,也要大方接受,謝謝他並說將來若繼續這方面的研究時,會注意他提到的問題。
  3. 口試結果,幸運的話論文可以一字不改,直接加印送交學校並於兩三週內領取博士學位證書,但是有這麼幸運的博士生通常沒幾個。論文要修改有大改和小改,小改工程不大,一週便可清潔溜溜;大改則要先問清楚口試委員希望要改的是哪些地方,改妥後交給校內口試教授,所以口試後與校內口試教授保持良好的關係,也有助於他早日認可自己改好的論文,保證早日能領到學位證書。

不管唸完哪一種學位,由於英國保護主義盛行,旅英同學不容易在當地找到工作,都須束裝返國就業,是以讀書期間應多在自己相關領域的學術會議(conference)上發表自己的研究報告,這些可取自教授特別中意的研究報告,加以潤飾、補強資料,並請教授修改之後,投寄給學術會議或學術期刊(journal)。自己能先有一些學術出版品,對論文口試也有幫助。回國前記得向駐英國代表處服務組申請辦理青輔會的「碩士以上人才就業輔導」,早日找到工作的機會可以增大,同時也不要忘了向服務組辦理自己學位的學歷驗證,以及索閱「海外留學生回國服務手冊」。事先辦好學歷驗證,可以加速回國後面談時被錄用的機會;索閱手冊也可以獲得國內工作機會的資訊。

二、讀書生活

  不管唸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有許多事情若能事先了解,規劃應對策略,求學生活較能應付裕如。謹就收集圖書資料、電腦工具與資訊、社團、語文能力等略做說明。

唸學位須要閱讀大量文獻,學校圖書館藏書像系圖、院圖、總圖、研究中心圖書館等,都須常常踵訪,圖書館的光碟圖書目錄,例如教育類的不列顛教育索引(British Education Index - BEI)、美國教育資料(ERIC),都是做研究的一大利器,ERIC同時也開有書目搜尋網站(參看第九章)免費供小型檢索,只是搜尋的速度與結果不若直接從圖書館的光碟搜尋、或從BIDS網站搜尋來得快捷、豐富。

除了學校圖書館,建議同學也上網路查閱電子圖書資料,英國有名的網路圖書館之一為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所管理的BIDS網路圖書館(Bath Information & Data Services - BIDS),蒐羅有科學、工程、醫藥、社會人文科學、藝術、教育等學門(網站參看第九章)。一般大學都與BIDS簽有合約,學生憑證向學校圖書館取得使用者帳號和密碼,便可搜尋使用。從各種網路所查得的書目資料再到學校圖書館借閱正文,若學校沒有該項圖書收藏,可以館際合作方式借閱。有時學校合約使用的網路圖書館不只一處,可洽詢圖書館員詳情。

學校圖書館外,市內圖書館、書店也不要放過;大書店像迪冷(Dillons)、黑井(Blackwell)、黑佛(Heffers)都是專門領域書籍的大本營。到舊書店看看,也可買到有用又便宜的書。工具書像字典,本地出版的英英字典更專精,只是貴一點。自己若用英漢或漢英字典就須從臺灣帶來。此地影印極貴,圖書館的影印更嚇人,一頁A4就要台幣四元,由於大部份圖書館期刊均不外借,想印期刊論文只有忍痛印下去;若印書本上章節,應該把書借出來,找好貨比三家不吃虧的影印店去印,最少可省下三分之一的價錢。

唸學位還要用電腦做閱讀筆記、寫論文。學校有電腦中心(PC, Macintosh)供學生使用,中心雖然開放時間有的到午夜,有的二十四小時,但僧多粥少,往往是你要用的時候也正是大多數人使用的尖峰時段。應變方式是自己備一台電腦;或是調整作息,別人回家後,自己才去電腦室挑燈夜戰,冬日長夜漫漫,在電腦室一邊讀、一邊摘記進電腦,其實可讀很多書。當然,文書軟體要熟(在英國目前Word已把WordPerfect慢慢擠出使用者市場),英打要會。此處電腦磁片價錢極貴,最好從台灣帶來。

使用電腦,學校一般在學生註冊以後會給每位學生帳號與密碼,憑它們上校園網路、連結到網際網路(Internet)與全球通訊網路(World Wide Web - WWW)。學校也提供免費的文書和統計軟體及如何使用的課程,一般來說,學校在網上掛有各種軟體,像適用於文書(Word, WordPerfect)、書目(Endnote)、量的分析統計(SPSS, SAS, Excel)、質的分析統計(NUD.IST)、網路(NetScape Navigator, Internet Explorer, telnet, ftp, gopher)、電子郵件(Simeon, Eudora, Pine, etc.)等等。

藉著全球通訊網路,同學可以上網到與自己領域有關的國際學術討論群(newsgroup),去和世界各角落的菁英切磋討論,因為newsgroup一般只放最近兩三週的討論內容,所以一、兩週就得上網去查閱一次,否則過了就看不到舊資料,比較起來參加另一種討論群(discussion list)就沒有這個缺點。discussion list也是 一種國際學術討論群,所有討論均用電子郵件方式傳送到自己郵箱。參加此種討論群,須要事先訂閱(大都為免費),它的好處是只要打開郵箱就可閱讀,重要的資料隨時都可依自己想要的方式存取檔案。因為是送到自己的郵箱,只要郵箱容量夠,就不用擔心看不到兩週前的討論。

到國外遊學的學子最是思鄉,利用電子郵件和親人、朋友通信,書寫英文無形中進步很多。但是與家人若須傳中文郵件,各個學校條件就不盡相同,有的學校是全然不支援,有的則早把中文掛在網上,同學要用一按即得。學校是否支援中文其實非自己所能掌握只能靠運氣,但自己若有中文電腦,要讀中文倒不困難,先把郵箱的中文信直接存到磁片,拿到中文電腦上便看得到。也有同學懂得如何在學校的終端機上加裝中文,除了中文信,他還可以看到臺灣地區以大五碼(Big-5)製做的網站,像報紙、雜誌、和各大學網頁等。學生手提電腦出了問題有些學校也提供服務,中心還以優待價販售各式軟體、電腦、及週邊設備等,向學校購買的優點是你有問題時,可以全去煩他。

鄉愁可以多看些中文文章化解,有少數學校圖書館和市區圖書館有中文藏書可以借閱;若有中文環境,網路上也可讀中文報紙、雜誌;另外,中央日報、教育部的海外學人月刊、僑委會的宏觀報週刊、青輔會的海外中心簡訊月刊等有贈閱一年的善舉,可參考第九章「如何尋找資訊─重要的網路網址及其內容」所附資訊索取。

要留意自己領域上當代學術發展,向系上秘書徵詢學術學會並選擇一兩個參加,多參與學會的各項學術活動,自己才能與時並進,也有助於論文的發展。參加學校非學術性社團,可以調劑枯燥的讀書生活,能和不同領域、不同國家的人互動,有時還能變成至交,終身互相支持。各學校台灣來的同學都組有旅英同學會,春節、端午、中秋一起聚聚,既可以鄉音交談、交換讀書心得,聯誼之外又能吃到故鄉口味,實是一大賞心樂事。寂寞時約個同學逛逛街、參觀畫廊博物館、看看電影,讓自己離開一下書本和電腦。週末兩天假期安排到附近城市走走,或到兩天一夜可及的遠地名勝一訪,旅遊時拍些相片(底片要台灣帶來,此處奇貴),讓留學生活多一點顏色,也不枉這段英國之旅。總之,學位確實重要,但不必二十四小時都把自己綁在學術研究的大缸裡。

關於語文能力的增進,各大學常在學季開始前開辦免費或收費的英文班,學季開始後有不少學校此種英文班仍然繼續,以加強英語文須要更進一步輔導的學生,有些學校提供免費英語文能力測驗,來衡量外籍學生英文程度、以便找出他們在使用英語文上的弱點,幫助他們校正、學習英語,凡此種種,都可加以利用。另外,圖書館有影片、錄音帶,借回家一邊觀賞一邊訓練聽力。社區中心的義工工作也是增進英語的方法,像到醫院協助病人、陪伴獨居老人。住到寄宿家庭去也有相同效果。但有一點要注意,英國各地口音南腔北調,初來乍到不見得聽得懂當地口音,而且唸完學位回台,自己的英語可能已被內化,儘說些自己以前住過地方的口音。英國人習以倫敦附近、或英格蘭中南部等地區的口音為標準英式英語(Received Pronunciation - RP),申請學校時不妨多加留意。

看報紙、電視、及聽廣播是學英語最方便快捷的方法。英國有幾家報紙有網路版,但是提供讀者閱讀的條件不儘相同;如果學校圖書館沒有訂閱,從學校網路聯結出去最方便不過(網站參看第九章)。目前免費網路版報紙一般性的有衛報(The Guardian / The Observer)、週日泰唔士報(Sunday Times)、泰唔士報(Times);財務金融類的有投資家(Interactive Investor)、金融時報(Money World UK)。有的要付費像教育類的泰唔士報教育專刊(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 TES, Internet Edition)、泰唔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Internet Service – THESIS),均可上網閱讀,既增加知識又訓練英文。

看電視學英語,買台附有字幕功能(teletext)的中古電視機,到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網站印下電視節目(TV Listing)和廣播節目(Radio Listing)時間表(網站參看第九章),便可在家參考收看、收聽。一般說來,電視第一、二台(BBC One, BBC Two)的節目都是上上之選,但要注意,收看電視必須繳交電視執照稅(TV license),此稅是交給BBC做為節目經費。無線電廣播部份有第四台(BBC Radio 4)專做語文節目,是最佳的聽力訓練節目,種類繁多如專題報導、訪談、座談討論等,只要自己在家,收音機就不妨整天開著,鎮日浸在這種環境裡,除了能熟悉播報員的標準英式英語(RP),各地的英語口音也能一網打盡(受訪者或參加座談者遍及英國各地、或來自世界各國),在收聽中更能知道世局及英倫三島的要聞。另外,BBC常徵求「現場觀眾」參與節目,可去函索票參與現場,除了語文能力的增進,對節目主持人的英式幽默,更可一開眼界。

三、獎學金

到英國留學,學費是一筆很大的負擔,若又在英國房租最貴的倫敦地區求學,住宿費一加(市區學校的單人宿舍月租高達310-350鎊),費用非常驚人。英國高等教育不像美國,不管校內或校外,研究生打工的機會都微乎其微,獎學金也不若美國豐富,是以來英國求學,必須事先做好週全準備,才不致中途因財力不繼學業而必須中輟。英國的獎學金種類極少,申請者又多,自己必須非常優秀才有可能被錄取。雖然情況如此,下列幾種獎學金仍然值得試試:

  • 外籍學生獎學金(Overseas Research Scholarship – ORS)。此獎學金由英國各大學校長委員會(Committee of Vice-Chancellors and Principals of the Universities of UK – CVCP)主持。英國學費國內學生與外籍學生相差甚鉅,申請到ORS獎學金,可以只付國內學生的學費(約外籍生學費的三分之一)。每年四月截止申請,申請人須向就讀的英國學校系上申請,填妥ORS表格,請指導教授及系上教授寫推薦信兩封附上,由於每校名額只有一兩位,競爭激烈,宜提早申請,遴選名單於七月公佈。由於此獎只從ORS所提供的表格填寫來考量,所以推薦信好壞是獲獎與否的一大關鍵。有意申請的同學,對於指導教授及系上教授所寫的推薦信,必須有把握他們會在信上稱讚你稱讚得不得了,否則在眾多申請者中你將難以脫穎而出。
  • 倫敦大學英皇學院臺灣留學生獎學金(King's College London, Taiwan Scholar-ships)。此獎學金只頒予到倫大英皇學院就讀的研究生,每年錄取四名,有意申請者請參看第九章。
  • 大學內部的獎學金。金額自兩百鎊至兩千鎊不等,可向各校有關單位(像student program office)洽詢。
  • 大英貿易與文化獎學金(British Trade & Cultural Office Scholarship – BTCO)。提供免學費一年,台灣英國來回機票一張,每年三月截止申請。有意者請向台北英國教育中心申請(地址參看第九章),須有IELTS英文程度證明、大學成績單、推薦信等。
  • 扶輪社獎學金(Rotary 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每年六月受理,但獎項、獎金不定,有關細節請洽各區扶輪社辦事處(參看第九章)。
  • 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獎學金。每年七月受理,提供赴國外進修博士學位者,每年錄取名額三名,每名每年美金一萬二千元。補助期限最長兩年(參看第九章)。
  •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博士論文獎學金。此獎學金每年十月受理,提供赴國外進修博士學位者,每年錄取二十名,每名每年美金一萬二千元(參看第九章)。
  • ICI留英獎學金。每年十二月受理,提供赴英國進修研究所一年課程(參看第九章)。

另外,台北英國教育中心常有多處研究機構不定期提供各類獎學金,可逕行洽詢、或造訪其網站(參看第九章)。而倫敦我駐英代表處則收集有英國地區獎學金資訊一覽表(參看第九章),但要考慮的是這些獎學金可能只限本地生申請。

四、伴讀配偶與子女教育

陪伴配偶來英國求學的先生、太太,往往在安頓以後,便覺得日子難於打發,心裡想多了解些本地文化,又不知從何著手。針對留學生配偶的此種須要,英國各城市地方教育局都開有英文班,免費或收費非常低廉,詳情請洽地方教育局(Local Education Authority - LEA)。民間也有英文班但費用比較高,請洽各地民間英文班協會(Association for Recognize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stablish- ments - ARELS / FELCO)。社區教堂、或社區裡媽媽們熱心組織的英文班,一樣也可學到生活用的英文。總之,有心想融入英國社會的伴讀先生和太太,參加各種英文班,與班上同學互動,可逐漸了解英國文化,同時也學會了英語。

市區圖書館是另一處資源中心,圖書免費借閱,館內舉辦的各種活動也可多多參加。不收門票的畫廊、博物館,大可去參觀,這些地方不用花很多預算就能有深度的知性之旅,不用可惜。

關於子女教育,英國是一個重視社會福利的國家,凡十六歲以內或以上而仍在就學的留學生子女,每月政府均有兒童福利金津貼(child benefit)匯入父母帳戶,此福利須事先申請,表格郵局有,備齊規定文件向當地所屬的社會部門兒童福利中心申請,福利金津貼可溯自入境日期開始,直到父母親完成學位離開英國為止。子女在英國的教育大抵以年齡來分,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與擴充教育。想進大學則唸完擴充教育中的大學預科,便可申請學校就讀。

學前教育(五歲以下):三歲以前的託兒大抵是母親或褓姆照顧,在英國褓姆均有註冊,但供不應求,褓姆名單可向各地市政中心、社會服務處(Social Services Department)或自己就讀的大學索取。類型有到家中照顧小孩的、和把小孩送到褓姆家的兩種。住家附近的教堂或社區中心有時會組有親子俱樂部,每天母親可以把幼兒帶去消磨半日,增進小孩與人互動的能力。

三歲到五歲或四歲到五歲為學前教育,一般是由公立的幼兒園(nursery school)、小學中的幼兒班(nursery class)、以及預備班(reception class)開班,名額有限宜及早去登記。父母親就讀的學校有時辦有幼兒班,附近教堂也可能有,這些地方都是理想的學前教育場所。民間開設的幼兒班,品質、收費比起公立的較難掌握,儘量最後才考慮。當地圖書館有供兒童學習的圖畫書、錄音帶、錄影帶,是子女學英語的好教材,父母可借回家幫助子女學習。電視台也有適合小孩的節目,父母可多加利用。

義務教育(5-16)5-16歲為英國義務教育的年齡。學童到公立學校上課學費全免,有醫療津貼,每日還有點心補助。政府對義務教育用心很深,訂有全國國訂課程標準,每年把中小學全國性的考試成績做成學校排行榜向社會公佈,讓家有學童的父母明瞭自己小孩所就讀的學校其評鑑如何(查詢網站參看第九章)。在英格蘭與威爾斯,5-11歲的學齡兒童唸小學一到六年級(primary school)(相當於我國小學一到六年級)12-16歲學童則唸中學七到十一年級(secondary shcool)(相當於我國國一到高一)。蘇格蘭則5-12歲的學齡兒童唸小學,13-16歲學童唸中學。十二年義務教育中要接受兩次國家的教育評鑑,分別為十一歲的小學國定課程第二基本階段考試(National Curriculum Test - Key Stage 2)、和十六歲的「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 GCSE) 會考。第二基本階段考試為鑑定能力考試,GCSE成績則為申請進入大學所需。

子女若在髫齡時期即跟隨父母來英接受小學教育,語言會比父母更快適應,不出半年,小孩子的英語即朗朗上口。比起國內,英國的中小學教育著重明辨慎思、分析綜合,沒有填鴉,回家也少有家課,學校普遍是小班級,老師又遵循傳統個別教學,英國堪稱是小孩的天堂。可是一旦父母完成學位,子女也須回國銜接國內義務教育,屆時子女的國語文將有一段適應期,建議父母旅英期間適度教授子女國內學校國語與數學教材(英國學童的數學成績一般不及國內水準),以免小孩回國後銜接不上。

大學預科(16-18):兩年A-level課程是大學預科,是擴充教育的一部分,唸完相當於臺灣大學一年級,A-level課程唸完有A-level考試,成績必須有五科以上為A-C以上等第,才有可能申請到好大學就讀。

遠離家鄉留學英國,不是一個人獨自奮鬥,便是小家庭一家人聯合應付各種事件,各種艱辛困難備嚐的滋味可以想像,在這些磨難中,惟一的寄託便是希望能早日學成歸國、貢獻所學。如能早日達到這種想望,則在英國這些艱辛困難也就不算什麼。希望以上資料能提供旅英學子一些幫助,稍減各位求學期間心理與精神上的負擔,繼續樂觀奮鬥,早日學有所成。

英國 留學生新歡 (2001.07.21新聞)
不列顛積極向台灣招手 留英學子與日遽增 (2000.09.10新聞)

 

資料來源:駐英國台北代表處文化組
本章執筆:蔡素薰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