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達成增加互派留學生協議


中美兩國5月25日在北京簽署諒解備忘錄,正式建立兩國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雙方同意,該機制由兩國負責相關事務的副總理級官員擔任主席。今後雙方將每年輪流在兩國召開人文交流與合作高層磋商會議,進行教育、科技、文化與體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中美雙方首任主席 -中國國務委員劉延東及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當天在首次會議及簽字儀式上表示,未來4年,美國將派出10萬名美國學生到中國學習漢語及中國文化,而中國目前在美國有10萬留學生。

根據中國官方媒體英文中國日報在4月2日的報導,美國在中國的留學生在2009年有一萬8,650人。


美增派學生赴中國

中國獨立作家余傑與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袁偉時都表示,美國決定大幅增加派出學生到中國留學,肯定與意識到中國國力的提升有關。余傑分析,中、美貿易不斷發展,美國客觀上需要有一大批懂中文、了解中國的年青人,希望他們能夠為美國貿易方面作出貢獻,所以增派留學生是一個非常功利的考慮。

袁偉時也認同中、美貿易重要性的因素。他說,中、美各方交流頻繁,將來有更多美國學生赴中國留學,增進相互了解,更反映了擋不住的全球化時代趨勢。


中國學生能否接受民主自由成爭議

但余傑表示,他更關注大批美國學生到中國留學的過程中,能否影響中國本國的學生,使他們更多接受民主與自由的思想。

余傑說:「我覺得美國文化以至美國背後的這些價值觀更強,因為現在究竟什麼是中國的價值、中國的精神?我覺得就是中國政府、中國的當政者、包括中國的知識份子、學者、民眾,他們都沒有一個定論。」

不過,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袁偉時卻認為,中國學生與美國留學生在思想上的較量並不重要。他說,在互相交流時,一定是有各自影響力的,但今天年青一代的中國學生,其思想並不像以往那樣僵化。

袁偉時說:「那總體上來講,我想民主的思想、自由的思想,獨立人格,這些方面的觀念,肯定是全世界任何國家的青年都接受的,所以我想不必要那麼好像過度解讀。反正透過各種途徑,中國人了解了不少中外的情況,所以我想這個問題不必要太緊張。」

袁偉時還說,近年中國政府銳意提升教育質素,值得肯定。他指出,當局進行教育改革時,派出大批大學、中學與小學的校長,到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學習,以改進自身的教育問題,這正是實事求事的態度。
 

孔子學院傷害西方學術自由

不過,北京獨立作家余傑卻認為,中國除了派員出外,近年更在西方國家建立了很多孔子學院,當中的一些做法傷害了西方的學術自由。

他解釋說:「比如說,孔子學院有大量的研究經費,如果是一個西方學者-中國問題的專家,他批評中國的情況,比如說在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有批評,他就不可能獲得這樣的一些研究經費。然後,也不可能被請到中國來訪問。」

余傑表示,儘管過往有大批中國留學生不斷到美國留學,但由於他們大部分都是官員子女,或依靠特權出國的富商子女,所以他懷疑這些中國留學生能否學習到美國的民主自由思想。他還說,這些中國留學生在回國後更不會對中國提出批評,幫助中國改善體制;相反,他們只會更加融合到中國現行的專制中。

余傑說:「所以他們回到國內以後,繼續利用他們的這種特權地位和他們海歸的身份,佔據一個很高的、很有利的位置,利用中國這種市場經濟的不完善性,然後來賺取更大的利益。」


中國留學生已為中國作出貢獻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退休教授袁偉時不認同這種看法。他說:「我不認同,總體上來講,中國人到先進國家去學習,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前進,不單是科學技術方面,而且思想觀念、文化方面,那是不可置疑的事實。」

根據中美兩國達成的協議,兩國政府將為部分互派留學生提供獎學金。獨立作家余傑希望美國政府能多發放獎學金,讓真正有學業成就的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回國後為中國的進步作出貢獻。

澳洲國家大學則自2005年起,於首都坎培拉建立福利、權利與法律中心(Welfare Rights and legal Centre),參與者每週需付出至少2個全天及1個晚上的時間在該中心實習,監督律師Genevieve Bolton表示,學生可經由提供電話諮詢服務、協助律師形成對顧客的具體諮詢意見、並陪同律師與顧客面談等機會,獲得廣泛的實務經驗。


 


資料來源: 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by edu-fair.com on 201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