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修阿拉伯語大學生驟增,文化暸解力亟需補強


在過去十年,美國聯邦政府提供大學資源,以協助他們增強校內阿拉伯語學系,另對美國經濟及安全有重要價值的其他語言科系,美國均會給予經費支援。根據聯邦教育部剛於47日發表的2009年「教育統計文摘」(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經過政府的努力,第一主修為阿拉伯語的大學生,從2002-3年的13名,增為2007-8年的57名。
 

據現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表示,從20022006年,修阿拉伯語課程的學生幾乎增加兩倍,為24000人。
 

但一些學者表示,語言能力不等同於文化了解能力,而後者需求孔急。
 

這樣的數據不令人驚訝。根據大衛•英格瑪教授(David C. Engerma)的著作,「美國蘇聯專家的崛起與沒落」(The Rise and Fall of America's Soviet Experts),美國政府在冷戰時期大力推動設立俄語系,因此第一主修為俄語系畢業生的數量,從1948年的7名,激增到1953年的54名。
 

任教於麻州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歷史系的英格瑪副教授表示,非主修俄語的其他科系學生,極有可能在冷戰時期有所增長,就如近年來其他非主修阿拉伯語科系的人數增加一樣。
 

全球 vs. 區域研究 (Global vs. Area Studies

但,他也認為,冷戰對大學帶來的最大影響之一,即為語言及區域研究學系的增加。可惜的是,像那樣全文化的學系,在今日並無獲得聯邦政府同等重視。
 

他表示:「越來越多區域研究的課程,被強調跨國間連結的『國際』或『全球研究』課程所取代,而學生則因此失去針對一個特定區域或語言有所長的機會。」
 

他並補充:「即使在近幾年的經濟蕭條之前,大學已在維持系所和課程方面遭遇困難,特別是被視為無關緊要的現代語言科系。」
 
喬治城大學阿拉伯及伊斯蘭研究院代理院長約翰•沃爾(John O. Voll)則說,非本科系的學生,研修阿拉伯語系的人數越來越多。該校大學部外交系的學生修習阿拉伯語課程的人數,已經超過了主修阿拉伯語系的學生。
 

沃爾主任將此趨勢,歸因於人們對中東及其經濟的興趣增加,也對新的工作機會感興趣。

他指出:「我認為這與全球政策機構重新調整思維有關,因為他們了解到伊斯蘭教及阿拉伯語對制定政策的重要性。」
 

「亟需」的語言 ('Critical Needs' Languages
 

學習人數有增加的語言,不只阿拉伯語。國務院將超過15種,對國安及商務極為重要的語言列為「亟需」。國防部及教育部也聯手設計課程,加強學生在該些語種的能力。第一主修為中文的學生,從2002-3年的190名,到2007-8年的289名。韓文則是從5名,提高至15名。

儘管如此,學者擔心,有些學生可能會忘記,能說流利的語言不代表了解該文化。

 

賓州大學近東語言及文明系(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主任羅傑•愛倫(Roger Allen)表示,他憂心學生會專注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忽視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他相信出國留學計畫可以協助解決這些問題。
 

他說:「要是沒有將語言能力與對當地情況的了解做連結,...我們幾乎就只是在原地踏步。」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中文領航計畫(Chinese Language Flagship Partner Program)主任瑪德琳•史賓(Madeline K. Spring)指出,不同的學生可能因著不同目標,而對文化上的了解上有不同需求。但,從一開始,就不可能只教語言,而不教任何文化。

 


資料來源: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by edu-fair.com on 201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