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社會文化背景

英國的正式國名是「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常簡稱為聯合王國(UK)或不列顛(Britain),在此一架構下又包括了四個國家(countries),分別是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土地面積是241,752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6.7倍。人口根據1994年的資料大約為58,400,000人,約為台灣人口2.7倍。

基本上,蘇格蘭人(Scots)、威爾斯人(Welsh),和北愛爾蘭人(Northern Irish)都屬於凱爾特族(Celtic peoples)的後裔,而英格蘭人(English)主要則屬盎格魯撒克遜族(Anglo-Saxon)。由於英格蘭人在人口與文化上的絕對優勢,整個聯合王國又在名義上受英王統治,政治權力的核心又決定於倫敦的國會,把英國或不列顛等同於英格蘭也變成相當自然的事。當然,英倫三島經過數百年來互動與交往,顯然在語言與文化上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融合,只不過英格蘭人以外的人民仍然保持其在傳統生活文化上的獨特民族性。

對於許多國人以及剛到英國的留學生而言,時常會受到中文譯名的影響,弄不清楚BritishEnglish的分別,譬如我們都會把蘇格蘭人與威爾斯人都算成是英國人(British),可是絕對不能稱對方是 English(英格蘭人),這對那些明明不是 English(英格蘭人)且自我認同感非常強烈的的蘇格蘭人或威爾斯人,不僅會引起強烈不悅,甚至是一種冒犯。十年前曾有國內表演團前往蘇格蘭格拉斯哥訪問,團員曾一一上台用英語自我介紹,就有一位團員搞不清英國、英格蘭與蘇格蘭的分別,上台竟然說:“I am glad to come here to visit England.” 她弄不清自己置身於蘇格蘭(Scotland),鬧了笑話卻不自知,且是對當地觀眾極為嚴重的失禮。

來英國唸書的台灣同學對英國的政情也應有一種起碼的關心與了解。英國自從去年(1997)五月工黨上台以後,提倡地方分權(devolution),曾分別在蘇格蘭與威爾斯舉辦公民投票,結果都是超過半數的居民贊成爭取更大的自治權。蘇格蘭將恢復自己在愛丁堡的國會(Parliament),同時將擁有除國防與外交以外的相當大的自主權,包括徵稅權。而威爾斯則可成立「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 ,位階不若蘇格蘭的國會高,但將擁有更多處理屬於自身事務如教育與醫療福利的權力。究竟蘇格蘭與威爾斯會不會從聯合王國逐漸獨立出去,與英國分道揚鑣?一般認為,前者要求獨立的呼聲與可能性較大,後者則尚不太可能分離出去。

英國基本上是一個自由與法治的社會,一切依法行事,只要不逾越法律許可的範圍,都享有極大的自由。另外,就民族性而言,英國人生性保守,相當尊重傳統,因而保留著相當多的古蹟、傳統文物與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其中不免有傳統的包袱,譬如現仍存在的皇室與貴族,以及無法翻新改建、維修卻昂貴的傳統建築。與同為英語系的國家相比,英國的社會和民族性與美國便有極大的差異,以一般生活水準而言,其現代化與舒適化的程度趕不上美國;在一般日常辦事的效率上亦難與美國相比。一般英國人不若美國人那般開朗率直,不會主動與陌生人搭訕,出發點則是著重不探人隱私。英國人若是與陌生人攀談,也會相當保留,而且話題常圍繞在天氣打轉,因為這是最不會觸及個人隱私的題材。一般而言,英國人不若美國人那麼容易交上朋友,但一旦交上了一位英國朋友,可能就是一輩子的朋友。英國人一般頗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榮,重視具有藝術與文化內涵的休閒生活。

就英國整個社會而言,上流社會的貴族與鉅富階級、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之間的界線劃分與階級意識仍相當明顯,貧富間的差距也相當懸殊。這種現象特別反映在學校制度上,一些環境與設備特佳、師資優良,但學費奇昂的寄宿學校或公學(public school),只有有錢人子女才讀得起,一般經費拮据、設備不足的公立學校(state school)很難望其項背。

英國在十九世紀大英帝國時代號稱是日不落國,盛極一時,到了二十世紀國勢卻逐漸沒落。在國力與經濟發展上,已不及美國。即使如此,英國在國際政治與外交上的實力仍不可小覤,而居於國際財務金融與銀行保險業領導中心的地位也仍然是牢不可破。歷史古蹟與文物的豐富,以及文化藝術活動的興盛蓬勃,使英國成為觀光旅遊的大國。觀光與休閒業成為英國最大產業之一,每年產值超過360億英鎊,佔國內生產毛額(GDP)5%,更提供了150萬個工作機會。

在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方面,英國的知名大學擁有世界最優秀的一流學者,尤其在一些傳統的基礎學科方面,英國學者的學術造詣與成就絕不在美國或其他歐陸國家學者之下。英國的高等教育一向是菁英主義取向,追求某一學門領域內的卓越與登峰造極,因而培養了眾多頂尖的專家學者。另外,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深厚的人文傳統,這是留學英國眾多優點之一。如何利用英國這項獨特的優勢,在英國求學的時間裡,一方面讓自己學有專精,一方面又能優遊於英國、甚至整個歐洲濃郁的藝術氛圍與精緻的文化生活之中,也是每個留英同學可以訂下的目標。

英國自從1997年五月工黨贏得大選,首相布萊爾執政以來,蓄意改革,氣象一新。為了重振英國的聲威,迎接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布萊爾在政治、社會、經濟、教育各方面都展開了改革。特別是教育方面,去年七月發表教育白皮書,公佈其新政府教育建設的藍圖。在白皮書內以公元2002年——即工黨執政到期的年限——為規劃目標,試圖將英國的國力透過教育改革作全面的提昇。工黨在1997年大選之前就以建立英國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並把教育建設列為政府施政最優先的項目,做為競選口號和策略。首相布萊爾更公開承諾未來執政五年內要讓五十萬人口接受高等教育,並期望在公元2002年任期屆滿之前,大幅提高大學生在同年齡人口的比率到35%,努力將英國的教育素質提昇到西方第一。

英國的歷史文化雖然不及中國悠久,但她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卻不亞於中國。從政治方面來說,英國是近代憲政民主的發源地,英國的國會(Parliament)開啟了代議民主與內閣制民主的典範。英國的文學與戲劇從莎士比亞、狄更斯以降,其作品譯為各國文字,為世人傳誦,家喻戶曉。英國在科技發展上,同樣為世界文明作出相當貢獻,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開啟工業革命發明蒸汽機的瓦特,到複製動物成功的威爾莫特,展現了英國科技實力的基礎深厚。今日的留學和古代的取經都是要學人之長以補己之短,英國除在人文學科方面有深厚的傳統外,在現代科技方面也有不斷的創新與突破,這些都值得我們用心去學習。

資料來源:駐英國台北代表處文化組